
學不乖的產險業
先從產險聊起吧,這兩年討論度最高的防疫險。 國內12家產險公司正面臨史上最大的理賠潮,今年賠償金額可能上看600億。國泰金、富邦金、中信金和兆豐金,獲利預估減少110億。
去年下半年國際再保公司已經開始緊縮額度,不願提供國內產險業者防疫保單再保。(國內產險公司收了保戶的保費後,避免遇到特殊事件賠不出來,會把這些保費拿去國際再保公司再保險,等於是把風險轉嫁出去)
Podcast的老聽眾應該都知道,最一開始幾集我都會跟大家聊防疫保單。那時候我有聊到,泰國總共有16間賣防疫保單的保險公司,其中4間因為賠不出來所以倒閉。台灣保險業者一定也知道這件事,而且台灣去年才剛發生台產大賠慘案。
防疫政策一定是漸漸開放,在疫苗接種率提高,病毒威脅沒有以前這麼可怕,國內確診人數肯定是越來越高。但產險公司還是要賭。再保公司不保,國外案例國內案例都有,他們還是要賭。六月富邦人壽獲利115億,但富邦產險因為防疫保單虧損55億,等於一半獲利拿去賠防疫保單。當初台產賠5億就被大家笑死,現在富邦一個月就賠台產的10倍。
當初跟大家分享防疫險的時候市面上只剩下和泰產,我也只保到這爛東西。現在傳出防疫保單賠不出來,要賣房子才有錢賠。他們應該會賣掉台北車站天成飯店旁邊的商辦,市價有十幾億。和泰產也是國內第一家總經理因為防疫保單下台。
壽險業淨值大跌
但防疫險能怎麼賠就那樣,比較可怕的是這次南山出事前被大家忽略,壽險的情況。截至今年四月底,台灣整體壽險淨值蒸發超過1兆,從2.79兆跌到剩1.69兆,,減幅4成。產業整體淨值比剩5.5%,離法定3%不遠。
金管會對保險業有設立風險評估標準,每半年一期,如果連續兩期淨值比跌破3%,資本適足率 跌破200%,依保險法149條,金管會會啟動改善措施,如果無法改善則會被接管、勒令停業甚至命令解散。六月初的時候,新光、台新、三商美邦和第一金趕緊增資,很明顯的就是要避免碰觸到這條紅線。
平均5.5%,個別公司就會有更慘的 。我拿2021年底的資料,2021年底的時候市場還在欣欣向榮,烏俄戰爭還沒開打,聯準會還沒升息,債券還沒下跌。資本適足率的下限是200%,資本適足率最低三間,三商美邦 203%、新光人壽 230%、宏泰人壽 258%。淨值比最低兩間,三商美邦 3.28%、宏泰人壽 3.62%。從數據來看,三商美邦跟宏泰人壽是最危險的兩間。
之前聊保險的時候有提到保險公司會不會倒,過去像是國光人壽、國華、國寶、幸福和朝陽都面臨倒閉,雖然那時候有其他公司接管,但以後呢?如果遇到系統性的風險,其他保險公司有餘力接下這爛攤子嗎?
台灣的保險巨獸
理應提供國人保障的保險公司,竟變成了超大型的資產管理公司,營運受全球利率、匯率等經濟局勢牽動強烈。原本你害怕風險不敢投資,所以選擇安全的保單,但你的保單終究有可能因為全球市場波動受到影響。
為何台灣保險受國際情勢影響如此巨大?因為台灣保險業規模太大了。利率變化半碼一碼,對比上兆資產,都是上下幾百億幾千億。台灣壽險業投資海外金額高達20兆,相當於中央政府十年的總預算。2019年國際知名媒體英國金融時報,撰寫一篇標題為「為何台灣對美債市場造成威脅」的文章,內容提到台灣壽險業持有14%的美國長期公司債,可見台灣壽險業對美國債市十分有影響力。
除了美債,今年烏俄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國際債券餘額400億美金面臨違約風險。今年3月金管會統計,台灣壽險業握有1382億台幣,大概40億美金的俄羅斯國際債券,佔俄羅斯外債一成多。以台灣在全球金融市場占比,這個比率實在太高。
台灣壽險業多有錢?全台壽險業可用資金29兆,是中央政府總預算的15倍。全台最大的國泰人壽,資產超過8兆,富邦人壽有5.6兆。連資本適足率很爛的三商美邦,總資產都超過一兆。用富可敵國來形容這些壽險業實在是太貼切了。但這絕對不是正常現象。
舉鄰近的日本韓國為例。日本GDP是台灣的6.5倍,但壽險業可運用資金是410兆日圓,換成台幣90兆,只有台灣3倍。韓國GDP是台灣的2.3倍,但壽險業可運用資金是781兆韓元,換成台幣18兆,只有台灣的六成。而日本壽險投資海外佔可動用資金27%,韓國13%,台灣竟然超過六成。也難怪這波升息潮,台灣的影響如此劇烈。
誰養肥了這隻怪獸
15年前,台灣壽險業總資產僅7.8兆,比現在國泰人壽一間還小。15年的時間,壽險業的資產膨脹3倍,於此同時,銀行業總資產只成長1倍。其中造成壽險業資產迅速膨脹的最大關鍵,就是低利率時代,保險公司賣到手軟的儲蓄險。
2011年的時候,整體壽險業一年賣2700億的儲蓄險。到了2019年,台灣賣出1.36兆儲蓄險,成長4倍。台灣人愛買保險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保險滲透率高達全球第二 (保費收入除以GDP)。但台灣平均每人死亡給付卻只有50萬。因為台灣人買的不是真的保障的保險,而是儲蓄險。
金管會近年來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不允許高利率的儲蓄險,要求提高保障的部分。但我相信台灣保險公司這麼厲害,加上銀行理專跟保險業務的三寸不爛之舌,儲蓄險還是會賣得嚇嚇叫。
(系列文章:從金雞母變拖油瓶,南山如何拖垮潤泰;升息有利壽險業?)
Podcast: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FB:齊家治國先理財
有任何問題歡迎直接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