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3月CPI漲8.5% 通膨程度逾40年來首見

美國勞工部在12號公佈3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期大增了8.5%,略高於市場預期,改寫1981年12月以來的最大增幅,月增1.2%也是2005年以來最大增幅。
每個月都在40年新高
上禮拜我們在縮表的那一則新聞有提到,2月的CPI增幅是7.9%也是40年來新高,1月的時候也是40年來新高。其實接下來你可以看到今年每個月CPI公佈的時候,很有可能都是40年新高,所以不要每個月都被嚇到。
3月的數字公佈出來後沒意外的話聯準會五月就真的會一次升息兩碼了,至於3月CPI數字會這麼嚇人,主要是烏俄戰爭造成能源跟食品價格大漲的關係。扣除這兩個因素後的核心CPI其實是低於市場的預期的,所以市場普遍認為通膨有觸頂的跡象,但還是會在高點徘徊不會那麼容易回到正常值。
邏輯死去的記者
我看到這則新聞的其中一段的時候其實有點困惑,裡面有一段話是這樣的:「據《美聯社》報導,美國勞工部今日公布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幅,從2月的7.3%增加1.2個百分點,意即較去年同期上漲了8.5%,顯示出美國通膨情況持續加劇。」
有看出哪裡怪怪的嗎?我剛剛是不是有提到2月份的CPI年增率是7.9%為何會變成7.3%?我花了好多時間找資料想要看是不是CPI數據有修正,但都找不到7.3%這個數字哪來的,我還去看他引述的美聯社原文也沒看到7.3%這個數字。
我後來想通了,他應該是看到月增1.2%,直接把年增8.5%減掉月增1.2%等於7.3%。你可以再懶惰一點,沒唸書沒關係你可以Google嘛!這種東西Google就有的啊,為什麼可以把3月的年增扣掉3月的月增就會等於2月的年增,2月的年增跟3月有什麼關係?這是邏輯問題,會被人家笑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不是沒有原因的啊!
CPI是什麼
不過我覺得因為大家對於CPI跟通膨常常會搞混,我就花點時間介紹一下這兩個東西。CPI不等於通膨,CPI的年增率才是通膨。CPI翻成中文叫做消費者物價指數,他是一個值。假設全世界只有一種東西叫做大麥克,CPI等於100,這個100跟通膨沒關係。如果明年大麥克漲價到105,那CPI年增率就是5%,這個才叫做通膨。不過講CPI幾趴不特別去強調年增率倒也沒啥問題啦反正大家聽得懂就好,不要像那個記者直接去把年增加上月增就好。
不管美國、臺灣或是全世界各地都有編制自己的CPI,概念差不多但數據其實不太一樣,所以不能直接拿美國的CPI跟台灣的CPI比較。CPI裡面的食物跟能源容易受到短期不可控的事件影響,像是颱風、戰爭或是其他不可預期的因素,把這兩個項目排除掉就叫核心CPI。溫和的通膨其實對經濟發展是有利的,不過像最近這樣通膨就過高了,所以聯準會跟各國央行才會透過升息跟縮表的方式來抑制通膨。但怎麼樣都比通縮好啦,一旦進入通縮就會像隔壁的日本一樣慘,這個之後有機會開一集來聊日本怎麼被美國搞成這個樣子的。
CPI除了拿來衡量通膨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功用,像是台灣的稅法就有規定一些免稅額跟課稅級距,在CPI累計上漲達一定比例之後就要調整。111年綜所稅的免稅額從八萬八調到九萬二,標準扣除額從十二萬調到十二萬四,課稅級距也往上調,這些都是根據CPI去做調整的。我剛剛講的這些是111年所得稅,明年報稅才適用喔。那贈與稅的免稅額從220萬變成244萬,遺產稅免稅額從1200萬變成1333萬則是今年111年就開始適用了,另外像是基本工資的調整跟軍公教的薪水也是根據CPI去做調整。
Podcast:Apple Podcast,Spotify
FB:齊家治國先理財
有任何問題歡迎直接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