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會想要寫這個主題主要是因為我發現大部分的人對於理財都有點誤解,直覺的把理財跟投資劃上等號,而且觀念滿偏差的。
不願意對理財下功夫
之前在銀行工作的時候遇到客人說要理財,最常遇到的類型就是手上有一些閒錢,但完全不懂投資也不願意花時間研究的阿北阿姨。劈頭就說他要買那種保本保息有10%的,假賽啦保本保息有10%我借錢都All in了哪來這種東西。
不過台灣的理專真的有夠厲害,還真的有辦法包裝出這種衍生性商品來賣。有良心的理專會跟你說清楚風險在哪,沒良心的就跟你說保本保息,你根本連那是三小都不知道聽到保本保息有10%就高潮簽下去。沒出事的時候去靠邀別間銀行的理專生不出這種東西,出事了再去靠邀原本的理專沒有說清楚,然後電視上就出現各種理專騙老人錢的新聞。
你以為這些阿北阿姨都是沒唸書的田僑仔嗎?沒有,超多那種大公司的主管、退休公務員甚至中小企業主。他們願意花大把時間在他們的專業上面每年希望能多加個幾%的薪水,但賺來的錢卻不想好好管理。
資訊不對稱漸漸消失
不過這種現象隨著年齡下降比例也下降,40歲以下的年輕人其實不太擦小銀行理專。因為現在太多管道可以學習到投資理財的東西,現在主流就是被動投資嘛,去書局晃一圈投資理財的排行榜都是在教你被動投資ETF。
比較有名的像綠角其實已經推廣指數化投資很久了,如果想要像前兩年一樣一堆少年股神把身家拿去歐印翻倍的,也可以去看一些Youtube或是Podcast在討論主動選股的。現在的投資分成要嘛主動買台股美股或是被動投資ETF,不然就是根據自己的需求搭配不同比例。這一輩的年輕人已經很少去銀行跟理專買基金或是衍生性商品了,都會自己做功課然後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
投資不等於理財
剛剛講的都是投資的部分,那理財到底是什麼?廣義的說理財其實包含了很多東西,投資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他還包含了保險、你的勞保勞退、所得稅遺贈稅還有最基本的收支分配,這些都是理財的一部份,但是大家都把重點放在投資。
不過這也難免啦,你看報章雜誌有投資理財專欄,書局也有一區是投資理財專區,所以大家久而久之就把投資跟理財劃上等號,然後就把重心放在投資不去管其他理財的東西。你去ptt或其他論壇上面看,討論台股美股甚至比特幣的人都比討論理財的人多好幾倍。也因為這些東西有流量所以Youtube、Podcast或是部落格也都選擇投資的主題。
但說真的除了投資以外理財其他東西的重要性也不輸給投資啊,你講被動投資指數ETF過去幾年年化報酬率平均在7~8%好了,然後你就把身家歐印進去期待著每年錢滾錢其他都不管。這時候如果失業了沒有薪水怎麼辦?如果沒有規劃緊急預備金的話下個月水電帳單房租小孩奶粉錢你要從哪來?你是要把股票賣掉還是隨便找個工作應急?股票這時候剛好在低點你砍在阿呆股怎麼辦?
如果你突然生病了動手術需要花比較大筆的錢,你有買保險嗎還是你又要賣股票?每個月繳的勞保勞退你繳了之後不知道做啥用,只覺得每個月薪水被扣一些錢很不爽,但其實有很多補助你不知道,老了之後有錢可以領你沒有把他算進去你的退休金準備。剛出社會的上班族可能對稅比較無感,反正領薪水的該繳多少跑不掉,但如果你結婚生小孩爸媽退休的話扶養跟扣除額你可以讓你少繳不少稅,買房子後怎樣可以適用比較便宜的房屋稅地價稅跟土增稅。老了之後要怎麼把財產移轉到下一代最省錢。
這些事情你只要好好處理的話省下來的錢都比你在股市多賺個幾趴還要多,理財不能讓你賺大錢,你有好好規劃的話都能避免很多財務危機。
錢存銀行最安全?
我身邊也有些朋友完全不投資的,錢就放在銀行活存定存。這樣其實很可怕錢放在銀行只會越來越少不是騙人的,通膨會吃掉你的錢。還記得我們上禮拜的發燒新聞有跟大家聊到CPI,美國的通膨來到了將近8%,台灣3月的CPI年增率是3.27%。你去看現在銀行定存多少,不到1%。小時候我爸都會帶我去買蛋捲冰淇淋一支10塊,現在一支蛋捲冰淇淋18塊。你錢只存銀行不做任何投資的話實質上購買力是下降的,就算你再怎麼保守也要試著踏出投資的那一步。
Podcast:Apple Podcast,Spotify
FB:齊家治國先理財
有任何問題歡迎直接聯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