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幣貶值
這陣子日幣跌很兇,美金對日幣一度來到136元。如果不是在金融業,或是做外匯交易的,比較有感的應該是日幣對台幣,現在也來到0.219元。所以你最近電視會常看到現在換日幣可以賺多少,等於幾張迪士尼門票這種新聞。
我在FB分享過兩次日幣的的看法,第一次在4/19,當時的美金日幣是128元,現在136元。那時候我有提醒大家,如果有日幣需求的話就分批換。但如果你想賺匯差,至少等看到反轉訊號再進場。第二次在6/2,那時美金日幣130元,現在 136元。那時候還是提醒大家,有需求就分批換。如果你覺得我在講幹話就點進去看我寫的文章吧。
不過今天的重點不是在匯率,而是因為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之前某一集聊通膨的時候有提到日本陷入通縮。當時有聽眾留言想了解這一塊的歷史,所以今天就來聊聊,失落的日本。
石油危機美日時空背景
要談失落的日本,就要從1990年前後的泡沫經濟說起 。而在這之前,造成泡沫經濟的重要事件就是廣場協議。先說一下當時的時空背景。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美國能源價格大漲,物價指數飆高。美國有嚴重通貨膨脹問題,CPI年增超過兩位數。
1979夏天,新的聯準會主席保羅沃爾克(不是保羅沃克)為了抑制通膨 ,祭出前所未有的緊縮政策,連續三次升息,將聯邦基準利率從10.25%調高到20%。利率上升造成外來資金大量流入,美元升值。1979年到1984念, 美元匯率上漲60%。
出口競爭力下降,擴大了貿易赤字。雖然不能類比,但有沒有一種既視感,透過升息來壓抑通膨,不就是現在聯準會在做的事嗎。至於為何升值不利出口,EP2發燒財經週報,講匯率的部分有提到升值貶值對於進出口的關係,有興趣可以去聽。
當時美國的大企業和國會議員,受不了這種情況,要求雷根政府干預外匯市場,讓美元貶值來拯救美國的製造業。出口沒競爭力影響最大的就是製造業。當時美國逆差最大的國家是日本、西德、法國和英國,逆差規模高達1200億美金,而這4個國家就佔了一半。除了貿易赤字,美國還有財政赤字的問題,當時美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債務國。而他們的最大債主就是日本。
反觀日本在二戰後,政策以經濟增長至上,傾全國之力發展本國經濟為首要任務。日本戰後經濟奇蹟很大一部份要歸因於當時美國為了冷戰的戰略需要,幫助日本發展經濟以制衡蘇聯。加上後來的韓戰,而且日本沒有養軍隊的軍事支出。國內政策、美國技術、資金和市場支持,使得日本經濟迅速發展。
1960年代,日本GDP平均年增16.9%,GNP世界第二。外貿方面有著巨額順差,加上日本貿易採利己主義,為了保護國內初期發展的產業,限制相關產品進口。當時石油危機各國通膨,但日本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能源節約產業,1982年通膨已經降到3%。而這些低耗能電器、機械和汽車則出口到美國。一來一往的貿易順差,讓美國逆差情況更嚴重。
廣場協議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德國(當時西德)、法國和英國(G5)五個國家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的廣場飯店開會。除了美國的其他四個國家,就是剛剛說美國貿易逆差的四大國。五個國家的政府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讓美元有秩序貶值,解決美國貿易赤字問題。因為在廣場飯店簽的,所以後來大家就叫這個為廣場協議。
開完會簽完協議後,五個國家就在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而市場也跟著拋售美元,美元大幅貶值。1985年9月廣場協議前1美元對250日圓。不到3個月時間,1美元對200日圓,升幅20%。一年多後1987年,1美元 已經來到120日圓。
日本泡沫經濟
匯率劇烈變動,市場上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匯率風險,將資金換成持續升值的日幣,進入日本國內市場 。同時為了避免大幅升值打擊出口,日本政府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市場利率下降造成流通資金過剩。
市場錢太多就會找地方去,股票和房地產當然就是首選。 當時日本人的觀念認為土地不會貶值,土地的交易量增加,地價上升。當時東京23區地價總和可以買美國全部國土,非常誇張。1989年10月泡沫經濟頂點,當時三菱地所用8.46億美金買下洛克斐勒集團51%股權,成為海外投資經典案例,也是日本經濟最強盛時期。
1986年日經指數的起漲點是13,000點,1989年已經將近39,000點,三年漲了三倍 。既視感再次出現,像不像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聯準會大量撒錢救市,造成股市、房市價格倍資金堆上去。
失落的日本
從廣場協議到泡沫破裂的五年時間,日本股價平均每年上漲30%,地價上漲15%,但同時GDP年增只有5%而已。市場跟經濟實體脫鉤,資金堆出來的行情終究會破滅。1989年日本政府採緊縮政策。1989/12/29日經指數到最高的38,000點,此後開始下跌。1992年3月跌破20,000點,剩當時高點的一半。1992年8月跌到剩14,000點。
除了股市外,房市的泡沫也破裂。1990年3月,日本政府對土地融資進行總量控制,造成信用體系崩潰。而政府採取的緊縮政策也讓土地價格急劇下跌,房市崩壞。從此,日本泡沫經濟泡沫破裂,經濟崩壞。而有後來人稱失落的十年,日本陷入通縮泥沼。
其實溫和的通膨對長期經濟是好事,代表經濟在成長。不要像現在通膨惡化,甚至有可能走向停滯性通膨。停滯性通膨意思是物價上漲,但經濟基本面沒變好。通縮會怎樣?假如你想買一雙球鞋1000元,但你知道這雙鞋下禮拜會跌到800元,你會現在買嗎?不會吧!
這種延遲消費的現象對經濟活動非常不利,而且一旦陷下去就很難爬出來,所以各國都極力避免陷入通縮的情況。
廣場協議影響
有人說,廣場協議是美國為了打壓日本的陰謀。因為擔心日本會影響美國霸權地位。就像前陣子的美中貿易戰,名義上是為了制裁中國瓢竊智慧財產權,但實際上是為了打壓中國避免他們超越美國。
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廣場協議後日幣升值,海外購買力大增,許多企業在海外置產、併購,日本經濟實力達到頂峰。是日本自己政策失誤導致泡沫破裂,不能怪美國或廣場協議。
但不管是美國陰謀,或是日本自己搞事,廣場協議確實對日本造成重大影響。但日本還是很強啦,畢竟是世界大三大經濟體,但已經離美國中國有段距離了。這就是日本泡沫經濟的經過。
Podcast:Apple Podcast,Spotify
FB:齊家治國先理財
有任何問題歡迎直接聯絡我